当前位置:

涟源“牛管家”巧制“开袋即食”青贮包

来源:科普湖南在线网 作者:向莉莉 梅昌伟 编辑:李丽璇 2025-08-27 16:09:14
时刻新闻
—分享—

8月21日,涟源市金石镇双田村的稻田里,水稻收割机刚刚退场,一台青贮收割机便紧接着驶入田间,开始低茬收割水稻秸秆。

驾驶这台机器的是涟源市金石镇晟铭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刘辉,他介绍说:“目前合作社每天约收5吨水稻秸秆。待周边连片的中稻进入集中收割期,收集量将成倍增加。”

没过多久,停在田边的运输车就装满了新鲜的水稻秸秆。它们将被运回合作社,直接用于喂牛。刘辉补充说:“秸秆量大的时候,我们会根据牛群的需要,适当添加干物质和微量元素,将混合物的水分控制在65%左右,经过搅拌、密封、压实,制成青贮包。”

据介绍,这些单个重约60公斤的青贮包,在28℃以上的环境中厌氧发酵15天左右,就变成了牛“开袋即食”的饲料。发酵好的青贮包,配合玉米粉、豆粕等精料补充料,1包能供4头牛食用1天。在外包装完好的情况下,青贮包可保存2年。

刘辉与水稻秸秆综合利用的故事,还要从2021年说起。那时,他养殖的湘中黑牛已超过200头。为降低养殖成本、提高效益,他开始钻研秸秆饲料化利用。那年夏天,只要附近村庄有人收割水稻,他就主动前去收集秸秆,有时是晨光熹微的清晨,有时是满天星光的黑夜。

“成效还是很显著的。2021年,水稻秸秆在养殖场的粗饲料占比达到50%,全年节约饲料成本约40万元。”谈起这些,刘辉的语气中透露出自豪。

尝到甜头后,合作社持续加大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力度,建设了秸秆饲料化加工生产线,并配备了多台专业农机。到2024年,水稻秸秆在合作社牛粗饲料中的占比已提高至70%,生产出的复合饲料,较直接饲喂水稻秸秆,粗蛋白含量提高了5%,适口性明显改善,牛的采食量增加10%,养殖周期缩短近1个月。

“为了最大程度收集水稻秸秆,合作社创新推出了‘种植大户高茬收割,养殖端超低茬粉碎’的差别化作业模式。”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陈东是该合作社的技术指导专家,她解释说,该模式是让种植大户只收割有稻谷的部分,养殖户近地面收割剩下的水稻秸秆,这不仅能降低种植户的收割成本,还能提高秸秆回收利用率,有效保障了饲料供应。

截至目前,合作社已与周边6个村(社区)的种植户建立起秸秆收集网络。刘辉表示,计划到2026年,力争使养殖场90%的粗饲料使用当地秸秆,进一步推动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机器的轰鸣声回荡在双田村的田野中,奏响了资源循环利用的序曲。这首“绿色交响曲”还有更宏大的发展空间。据统计,2024年涟源市肉牛存栏15.15万头,该市全年离田秸秆饲料化利用量达10.19万吨。据陈东测算,1头肉牛每年约消耗2吨干秸秆,该市肉牛每年可消纳秸秆30.3万吨。目前涟源本地肉牛秸秆饲料缺口达20.11万吨,如能实现本地秸秆青贮发酵后供给,每年可节约超5000万元的养殖成本。

来源:科普湖南在线网

作者:向莉莉 梅昌伟

编辑:李丽璇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三农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