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双峰:小农机“智”造大产业

来源:央广网 作者:黄珂岚 编辑:廖轩仪 2025-09-25 11:34:30
时刻新闻
—分享—

金秋时节,湖南娄底双峰县的田野上一派丰收景象。在这片被誉为“中国农业机械之乡”的土地上,智能农机正成为秋收的主角。从可深泥作业的旋耕机到智能烘干设备,双峰农机的“小特精”特色,正以其科技创新之力,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提供着特色鲜明的解决方案。

湖南娄底双峰县,收割机在田间作业(央广网发 双峰县委宣传部 供图)

科技创新,破解丘陵农机化难题

双峰县地处丘陵地带,面对“馒头山、巴掌地”等特殊地形,当地农机企业研发出一系列“小巧、特种、精细”的农机装备。记者在双峰农机事务中心看到,一款可在60公分深淤泥中作业的“深泥王”旋耕机,不仅能轻松应对深泥田作业,还能实现原地掉头。一旁的三角履带式拖拉机动力充足,爬坡能力强,后面可加挂犁、耙等各类农具。

双峰小农机(央广网记者黄珂岚 摄)

双峰县农机事务中心主任刘亚曲介绍,这些针对特殊地形研发的农机产品,有效解决了丘陵山区“无机可用”的困境。目前,双峰农机企业已拥有国家发明专利213项,牵头或参与制定53个农机国家行业标准。在科技创新驱动下,当地组建了全国首个丘陵农机研究院,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技术攻关小组组长,联合19家科研院所与35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全链赋能,智能装备守护粮食安全

丰收不仅在于“收得上”,更在于“守得住”。针对秋收时节多雨、稻谷易霉变的问题,当地生产的各型号烘干机成为保障粮食品质的“守护神”。一台20吨级的烘干机只需14~15小时就能完成烘干,相比传统晾晒方式大幅缩短时间,且不受天气影响。

大型粮食烘干机(央广网记者黄珂岚 摄)

“现在是收割机在田里收,烘干机在家里烘,再也不用看老天爷的脸色了。”农民刘大伯欣喜地表示。在农产品加工环节,智能碾米机等设备不仅走进了千家万户的农户家中,更以“自助售米机”的形式走进了城市社区,扫码即可购买现碾的新鲜大米,巧妙连接了城乡生活。本地制造的玉米脱粒机、铡草机等,也以极高的效率展现了农机对农业生产力的解放。

这背后,是双峰农机企业持续的技术创新。农友机械等企业投资近5亿元实施生产车间智能化改造,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目前,双峰已有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扬帆出海,“双峰智造”驰骋国际市场

随着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双峰农机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农友、劲松等企业先后在尼日利亚、印尼、泰国等地新建农机海外仓,产品远销东南亚、非洲、南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以来,双峰农机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增速保持在8%以上,自营出口额同比增幅达60%以上。

双峰农机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政策的持续赋能。当地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县财政拿出4500万元作为农机产业发展基金,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农机企业科技创新。2024年,双峰又争取到中央支持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项目资金4000万元,用于新品研发。

从1952年三家国营农机厂起步,历经70余年发展,双峰农机产业已形成规模较大的丘陵农机产业集群。全县现有各类农机生产及零部件配套企业8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2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2019年,永丰农机特色小镇纳入湖南首批特色产业小镇;2023年,双峰农机获评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金秋的双峰,丰收的喜悦写在每个农民的脸上。在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土地上,智能农机正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实用性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贡献着“双峰力量”。

来源:央广网

作者:黄珂岚

编辑:廖轩仪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三农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