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向田间喷洒农药。陈徐文倩摄
立夏后,气温升高、雨水增多,益阳市早稻陆续进入分蘖、拔节的关键期。田间地头,种粮大户抢抓农时补苗施肥、农技人员穿梭指导田间管理,呈现一派繁忙景象。
今年,益阳市以“党政抓粮、科技兴粮、政策护粮”为核心,构建起“责任链+技术网+保障线”三位一体的早稻生产体系,早稻生产实现“三超两优”:任务完成率超100%、集中育秧占比率超75%、机械化率超85%,秧苗素质优、成本控制优。截至4月28日,全市166.08万亩早稻全面完成移栽,嫩绿秧苗在洞庭湖畔舒展新姿。
眼下,益阳市全面进入早稻田间管理期,政策补贴如何落实、农技服务如何跟上、粮食安全如何保障?记者深入一线展开调查。
政策落笔 筑牢稳产根基
早稻生产是确保全年粮食丰收的第一仗。4月10日以来,益阳市早稻逐步进行大规模莳插,经过精心培育,禾苗长势喜人。
5月14日,在赫山区衡龙桥镇樟树咀村,种粮大户黄海根据苗情、农时抢抓晴好天气翻耕稻田,此前半个月他已完成早稻栽插,目前正为200亩一季稻栽插做准备。“4月底我的575亩早稻就完成了栽插。今年紫云英丰产,其翻耕还田后减少了10% -15%的化肥施用量,有效提升了耕地质量,预计早稻亩产能增加25公斤以上。”黄海笑着对记者说,现在种植双季稻的政策扶持力度、补贴力度越来越大,加上机械化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效益越来越好,他种粮的信心一年比一年足。黄海和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种子价格每公斤便宜1.1元,化肥、农药下降15%,加上机械化补贴,每亩成本能减少80多元。
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稳住了农民种粮收益,粮农吃下了定心丸,种粮积极性高涨。今年,市本级列支400万元奖励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种粮主体,同步推进5.06亿元耕地补贴精准发放。与此同时,益阳市还建立农资保供“三早”(早调度、早储备、早调运)机制,创新“农资直通车”配送模式,农资(种子、化肥、农膜、秧盘、农药、农机)储备量超需求5%,价格同比降幅达8% -30%。
构建粮食安全责任体系,让早稻生产任务到田到户。“我们将粮食安全作为‘一把手’工程,构建‘四级联动、责任到人’的党政同责体系,明确‘稳面积、提单产、防灾损’三大核心目标,组建4个调研指导组,对88个涉农乡镇开展常态化调研指导,确保责任到人、任务到田。”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市早稻集中育秧面积锁定125.2万亩,依托“四包一”(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村、村包户)责任制,任务逐级分解,精准落地。
此外,通过“以点带面”模式,每个县市区创建2个以上双季稻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乡镇打造千亩示范片,5715户百亩以上种粮大户纳入重点帮扶名单。据农情调度,益阳市早稻播插面积超省定任务(163万亩)1.89%。
技术赋能 把脉问诊到田间
连日来,益阳市坚持“科技赋能、技术扶持”双管齐下,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加强早稻田间管理,全力保障夏粮丰产丰收。
在资阳区新桥河镇粮食生产万亩示范片里,伴随着发动机声,一架植保无人机缓缓升空,均匀地向田间喷洒农药。与此同时,区植保植检站工作人员赖新颖正向种粮大户舒丁望讲解第三期病虫害情报。“受连日来多雨寡照天气影响,稻瘟病、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风险加剧。我们已组建6支专业化防治队伍下沉田间,确定5月10日至15日为集中防治期,通过‘灯诱监测+田间普查’精准预报虫情,分类施策,确保将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赖新颖介绍,全区还统一调配植保无人机、电动喷雾器等设备,要求每亩药液用量达标,并保持田间水层,提升防治效果。“当前,田间应按照‘控旺促弱、保蘖成穗’进行管理,针对病虫害问题坚持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做到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3月中下旬以来,市、县两级实施“千人下乡科技助农行动”,组建1000人农技服务队,开展“田间问诊”1万余次,已解决育秧烂种、肥害、药害、病虫草害等问题176个。
此外,面对频发的极端天气挑战,益阳市构建起“预警前置、快速响应、技术服务”三位一体的防灾减灾体系,气象部门通过“分时分区”精准预报系统,提前72小时向农户推送倒春寒、局地暴雨、大风等极端天气预警信息,实现灾害预警全域覆盖。针对3月底的倒春寒,益阳市发布《春耕生产低温阴雨天气防范技术指导意见》,指导农户覆盖农膜、喷施抗寒剂;4月中旬大风灾害后,益阳市各地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组建技术服务专班加固和修复受损大棚、调整育苗基质配比,协调保险机构开通绿色理赔通道;针对局部旱情,指导农户采取浅水勤灌、覆盖保墒等节水措施……
秧好半季粮 科技育“金苗”
秧苗育得好,粮食丰收才有了稳固的基石,后续的生长才更有保障。
初夏时节,在桃江县修山镇月明山村的田间地头,村民们分散在平整的秧田里,施肥、除草、防虫,动作娴熟而利落,为田间水稻披上“防护衣”。
走进一旁的标准化连栋育秧中心,大棚内一片繁忙景象,湖南大队长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高贵正组织工人对大棚进行消毒清理,育秧中心将在6天后,有序开展一季水稻育苗工作。“我们有早稻种植面积650亩,借助好秧苗,早稻移栽全程实现机械化作业,4台插秧机3天就完成了,省时省工省力。”高贵说,好秧苗对于水稻机插秧工作极其重要,壮秧能保障机插质量,帮助水稻前期快速生长,从而实现丰产丰收。工厂育秧不仅效率高,而且出苗整齐、成苗率高,能为早稻机插提供更好条件。
优质的秧苗承载着粮食安全的希望。在桃江县,集中育秧设施引入物联网温控系统,出苗率提升至95%;资阳区严格执行“五统一”(品种、浸种、播期、管理、供秧),秧苗壮秧率达90%,为机插、机抛秧推广提供硬支撑。“标准化育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集中育秧,可以实现统一品种、统一管理,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蒋上志介绍,目前,全市建成集中育秧设施235个,面积94.42万平方米,设施综合利用率提升至85%,每亩降低育秧成本30元。通过推广“村集体+合作社+农户”联营模式,培育育秧主体2.27万个。
一粒良种,万担好粮。今年来益阳市共推广镉低积累早稻10.4万亩,开展粮油新品种展示示范,合理搭配早晚稻品种,确保安全齐穗。同时,重点普及早稻生产关键技术,抓良种推广增潜力,抓集中育秧增壮苗,抓合理密植增穗数,抓水肥耦合增粒数,抓“一喷多促”增粒重,抓冬种绿肥增地力,抓绿色植保控病虫,抓机械收获控损耗。
从智能育秧工厂里的嫩绿秧苗,到无人机飞防作业的科技图景,益阳市早稻生产工作一线处处彰显“藏粮于技”和“洞庭粮仓”的生动实践。眼下,益阳市各地正抢抓农时,积极谋划好中稻、双季晚稻生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551.3万亩、产量234万吨的目标任务,筑牢“洞庭粮仓”根基,彰显粮食主产区担当。
来源:益阳日报
作者:陈徐文倩 祝海竣 周兰
编辑:田伶
本文为三农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