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动模范周宇。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彦兵 长沙报道
202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全国劳动模范周宇肩挑金井新茶再赴北京。
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庆典上,这位将传统茶业锻造成乡村振兴金钥匙的“茶乡赤子”,用20多年光阴书写了“非遗传承、科技创新、农旅融合”的三味人生。
从濒临倒闭的乡镇茶厂到年产值超4亿元的现代化企业集团,从87名工人的生计所系到带动5万名农户增收致富,周宇以一片茶叶为支点,撬动了中国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壮阔图景。
子承父业 匠心破局
1979年,周宇生于湘江之畔的长沙县金井镇,一个世代以茶为生的小镇。金井茶厂创办于1958年,是长沙县最老的一批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之一。
周宇的父亲周长树被指派到金井茶厂担任党支部书记兼厂长时,金井茶厂因为贸易壁垒导致茶叶滞销。
2001年,周宇从湖南农业大学毕业,他放弃入职国企的机会,回到家乡,接过父亲改革的“接力棒”,开启了他与茶叶为伴的人生。
彼时的金井茶厂,正经历改制的阵痛,账面仅剩1万多元,87名工人工资没着落,厂里最值钱的资产是那台用了15年的杀青机。老会计偷偷告诉他:“下个月,要筹钱去收农户的鲜叶了。”
顶着巨大压力,周宇一头扎进制茶车间,在别人看来,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但在周宇的眼里,金井茶厂是一份坚守。
他的笔记本里记着这样一组数字:2月18日,车间温度27℃,炒青合格率61%。这是他冻裂的双手测试了37锅茶叶得出的数据。
“大学生就会记笔记?”老师傅们嘲讽道。
金井绿茶制作技艺虽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当时,大家对这项技艺的认识非常局限。手工炒制要适温、适量。杀青时,每次不超过半公斤,锅内温度控制在320摄氏度左右。茶叶出锅后,放在篾盘上,清风散热,用双手反复揉捻,每次翻动都能闻到丝丝清香。
“我们的目的不是用机器取代人,而是让‘非遗’通过数据获得更广阔的生命力。通过老带新的方式,在这些钢铁设备里延续。”
转折发生在2003年,周宇将萎凋室的湿度精确控制在68%,生产出的毛尖竟比老师傅手工制作的更醇厚。70岁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师傅,突然老泪纵横。
周宇(左)与采茶农户在茶园。
攻坚克难 奋力突围
2005年,周宇正式成为这家老牌茶企的掌舵人,肩负起振兴传统茶业的新使命。
茶厂虽已改制,但抗风险能力较弱。这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在短时间内,建立了技术人员培养体系,推出科学的激励机制,通过打破“大锅饭”的运营方式,深入一线培养人才,为茶厂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又过了两年,金井茶企实现多项认证,有机茶实现出口,并畅销多国。
2008年1月28日,百年一遇的冰灾压垮了茶厂最后的仓库。周宇蹲在废墟里,他抓起一把冻成冰碛的茶叶,愁眉紧锁。
突然,周宇脑海里灵感闪现,“下一波茶,就叫‘冰雪初芽’!” 经过了冰雪的洗礼,那一年的金井茶“冰雪初芽”,产品质量把控更加严格,销量也迎来新的增长,茶厂平稳渡过难关。
如今,金井镇道路两旁,“建设全国茶乡名镇,打造农旅融合重镇,争当乡村振兴标杆”的宣传语格外醒目。
这不仅是金井镇的目标定位,也是周宇为之努力的方向——将茶厂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践行“家园共享、产业共链、文化共融、人才共育、富裕共行”。
金井天文台。
茶旅融合 跨界创生
在农旅融合方面,周宇有很多奇思妙想的金点子——在茶园里建天文台。3月23日正式对外开放的“茶观天象”金井天文台,出自周宇的创意。
“传统茶园旅游,上半年是旺季,比如清明、谷雨的采茶季。”周宇告诉记者。
“但下半年,我们需要新的旅游体验来对冲淡季的影响。刚好,下半年是观星的旺季。我们金井又远离大城市的光污染区,非常适合观星。另外天文观测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长沙又因长沙星得名,有历史文化传统。”
于是,便有了这座天文台。在中南地区对外开放的光学望远镜中,这是口径最大的一台,最远可以观测到86亿光年外的星光。
天文台还邀请到湖南省天文协会的科普老师驻场,为大家讲解何为“天上一颗长沙星”。不仅是观测长沙星,家有考生的周宇还设身处地,力推“来金井看文曲星”。
正如天文台的案例,金井茶厂的发展为当地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更多村民参与到茶产业发展中并共享企业发展成果。每年为金龙村等十多个村集体经济增收50万元以上,发展订单茶园10万亩,带动5万农户增收致富。
如今,在周宇的打理下,金井茶业从一家年产值800万的“代工厂”,一跃成为年产值4个多亿的大企业,金井茶业及其关联公司固定员工达480余人。
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金井茶业先后在郴州市、张家界市、吉首市、怀化市、邵阳市隆回县等贫困地区及产茶区建立了订单基地8万多亩,直接带动茶农就业5万人次。
“2000年到2008年是积累,2008年到2018年是发展,那么从2018年到2025年,甚至以后,金井茶业加速腾飞。”周宇说,金井茶业要做湖南最有代表性的绿茶品牌。用行话来说就是:浙江有龙井,湖南有金井。
24年过去了,当2001年的寒风吹过金井茶厂斑驳的厂房,这个湖南农大毕业生把质疑声碾作茶末。
从湿度68%萎凋室的创新突破,到冰灾废墟中诞生的“冰雪初芽”,从建设中南最大天文台的奇思妙想,到“公司+基地+农户”的共富模式,周宇用20多年光阴印证:一片茶叶,既能守住文化根脉,亦可打开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记者手记】
在金井茶厂弥漫的茶香里,我们触摸到了一个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他对“非遗”的守护,不是将技艺供上神坛,而是让它活在当下的呼吸里。
他决定用天文望远镜对冲茶园淡季。这种“既扎根土地又仰望星空”的思维,正是乡村振兴最稀缺的基因。
离开金井镇时,暮色中的茶山与天文台构成奇妙的共生画面。这片土地正在证明:乡村振兴需要的不仅是资金和技术,更需要像周宇这样“脚沾泥土、心怀宇宙”的领路人。
他的三味人生,恰如一杯好茶——初品是技艺的传承,再品是创新的激荡,回甘则是共同富裕的绵长。
【人物档案】
周宇,男,汉族,1979年12月生,大专学历,中级农艺师,湖南金井茶厂有限公司总经理。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农业青年致富带头人、长沙市高层次人才(B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市高级乡村工匠等荣誉,担任长沙市第十四届、第十六届人大代表。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兵
编辑:丁斯斯
本文为三农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