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稻菇轮作”绘就生态富民新画卷 湘潭县“秸秆种菇”万人大培训启动

来源:红网 作者:潘文琦 编辑:李丽璇 2025-10-15 17:01:43
时刻新闻
—分享—

秸秆种古.marked.png

“秸秆种菇”万人大培训启动会现场。

秸秆种古2.marked.png

全镇700多名农户专注记录“秸秆种菇”技术要点。

红网时刻新闻10月15日讯(通讯员 潘文琦)10月14日,“秸秆种菇”万人大培训启动会在湘潭县射埠镇召开,全镇700多名农户参加培训,记录着“秸秆种菇”的技术要点。

“一亩蘑菇能消耗10—20亩稻草,菌渣还田还能肥地!”活动现场,射埠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邓述东向农户们讲解“稻菇轮作”的奥秘。他推广的“两亩稻草一分菇”模式,将传统焚烧的秸秆变成了赤松茸的生长基料,这种草腐菌10月初至来年4月底均可播种,40天即可出菇,亩产可达3000斤,产值超3万元。培训会后,22000余包菌种被分发到农户手中,这种“领菌种+学技术”的推广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农户的入门门槛和种植成本。

“以前秋收后田间浓烟滚滚,如今稻草成了‘香饽饽’!”吟江村种粮大户黄志平过去每年秋收后都要为秸秆处理发愁。“点火烧秸秆污染环境,堆在田里又影响来年耕种。”如今,他的稻田里不再有呛人的烟雾,取而代之的是整齐排列的赤松茸菌包。“我跟着秸秆种菇几年了,1亩蘑菇能增收2到3万元!”黄志平扬着手中刚免费领取的赤松茸菌包,笑得合不拢嘴。目前,当地正推动形成“散户大范围灵活分散种植、大户规模化发展产业”的布局,通过不同经营主体协同发力,持续稳定保障市场供应,让“稻菇轮作”效益进一步落地。

这场技术革新的背后,是邓述东十年如一日的科研攻坚。自2015年起,他带领团队在冬闲田开展纯稻草露天种菇试验,2017年成功研发“稻菇轮作”模式。为降低农户种植门槛,他创新性地简化流程:无需粉碎、发酵,直接在稻田秸秆播种,对比常规种植节省了60%的人工成本;培育出适应不同作物秸秆的专用菌种;牵头制定了《纯稻草简易栽培大球盖菇(赤松茸)技术规程》,经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审核批准发布,成为湖南省一项新的农业技术地方标准。这些突破使种植成本降低60%,农民只需投入菌种和简单管理,即可实现“春种水稻千斤粮,秋种蘑菇万元钱”的双丰收。“栽培结束后的菌渣可直接还田,既有效降解了秸秆,避免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还能改善土壤,提高土地利用率,真正实现一举多得。”邓述东介绍道。

据悉,此次“秸秆种菇‘万人大培训’”由邓述东及其科研团队发起并实施,在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支持下,在全省设置10个千亩示范片。自今年9月下旬以来,已经在湘乡市、湘潭县的20个乡镇举办了专场培训活动,共计培训村民约2000人。

“秸秆种菇”这种以技术团队和产业运作为依托的模式,因其可复制、易推广、投入低、效益高的特点,已不局限于湖南省。在“2024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上,《稻菇轮作,一亩脱贫——湖南湘潭县射埠镇技术赋能案例》成功入选第五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被正式收录进南南合作减贫知识分享平台,从乡土实践跃升为国际减贫领域的“中国样本”。

从“禁烧愁”到“循环富”,从“秸秆围城”到“点草成金”,随着“深耕一亩田”模式在多地落地生根,越来越多的农户将告别传统耕作方式,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收获金山银山。“我们不是在种蘑菇,而是在种希望,种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邓述东表示。

来源:红网

作者:潘文琦

编辑:李丽璇

本文为三农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ny.rednet.cn/content/646954/59/1535447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三农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