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岳阳王鸽飞起来的“233”密码

来源:观潮的螃蟹 作者:观潮君 编辑:redcloud 2025-10-27 23:08:57
时刻新闻
—分享—

天还没亮透,岳阳县杨林街镇的鸽农任林夫妇就打着手电,轻步走进鸽棚捡鸽蛋。
他们家的鸽棚,平均每天孵化量达180多只。经过精心喂养后,乳鸽便可出栏上市。
如今,夫妇俩不用再外出打工,存栏3000对的种鸽养殖场被打理得井井有条。

▲岳阳王鸽。(图源:人民网)
在岳阳县杨林街镇也有养殖基地的湖南全民鸽业有限公司,刚刚在上周入选岳阳市工商联发布的《2024年度“岳阳民营企业50强”建议名单的公示》。这家深耕鸽业的企业,连续两年上榜“岳阳民营企业50强”。
民间素有“一鸽胜九鸡”的说法,岳阳王鸽是全国唯一以鸽子为主导的“一县一特”产业。
从农家院落到现代产业集群,岳阳王鸽的发展链条上,除了任林夫妇和湖南全民鸽业有限公司这样的经营主体,其实还有一串“密码”。
“233”的规模密码
“夫妻2人,养殖3000对种鸽,年收入超30万元。”这组“233”密码,正是岳阳县破解农业适度规模难题的核心“公式”。
据《岳阳县志》记载,当地肉鸽养殖起步较早,20世纪80年代初期便已“养且成一时之风”。近年来,岳阳县将鸽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大力推进。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适度”。对养鸽来说,3000对正是那个“黄金数字”。
“这一数字并非凭空设定,而是反复测算的结果。”岳阳县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志展示了一份效益分析表——
对于小农户养殖单元而言,规模小于2000对,效益上不去;超过5000对,管理就跟不上了。3000对,正好卡在规模效益曲线的峰值点。

▲集中化养殖。(图源:人民网)
作为县里首批“吃螃蟹”的养殖户,岳阳县杨林街镇王安村的万亚雄算过一笔账,印证了“233”适度规模养殖模式的含金量:
3000对种鸽,年均可产乳鸽约6万羽,每羽乳鸽净利润4~5元,单靠乳鸽销售,就能实现年收入24~30万元。
而实际收益超过了预期。
2023年,万亚雄养鸽纯收入达43万元,2024增加到45.2万元。
而在2019年前,他还在长沙工地打零工,年收入不足5万元。“养鸽比打工强太多”,这是万亚雄的真实感受。
文章开头提到的任林夫妇,他们去年纯收入也超过了30万元。

▲岳阳王鸽舒适的“公寓”。
“233”模式自2020年推广以来,已覆盖岳阳县15个乡镇(街道),带动2000余户农户直接增收。
其铺开的背后,藏着三大“底气”:
一是劳动力精准适配。以农村夫妻为养殖单元,工作时间灵活,无需雇工,显著节约人工成本。
二是闲置资源盘活。改造闲置猪场、校舍等当鸽场,建设成本仅为新建的1/3,省钱又省心。
三是风险有托底。县财政整合乡村振兴资金600万元,设立1000万元专项基金,重点补贴标准化鸽舍建设;政府联合银行、保险公司推出“王鸽贷”“种鸽保险”等特色金融产品;通过专用饲料研发、标准化鸽舍推广,养殖门槛一降再降。

▲湖南全民鸽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233”不只是一组简单的“密码”,背后有一套环环相扣的产业支撑体系。

走进湖南全民鸽业有限公司冷链车间,工人们正将乳鸽装入印有“岳阳王鸽”logo的包装盒。
“这些乳鸽,48小时就能摆上深圳的餐桌。”公司董事长方全民介绍,如今,县里已建成5000立方米的冷链仓储中心,开通“岳阳—粤港澳大湾区”“岳阳—山东”“岳阳—江浙地区”等多条物流专线,岳阳王鸽实现了高效配送。
也因此,一只岳阳乳鸽在深圳、江苏的售价,能比本地高出30%以上。

▲脆皮乳鸽。
“我们不只是养鸽子,更是在做产业链。”方全民说,今年是他从事鸽子产业的第25年,企业已构建“繁育、养殖、加工、营销”完整产业链。
比如前面提到的万亚雄,他和当地企业湖南优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签了收购协议,由企业提供种鸽和技术。
如今,岳阳县鸽业已形成“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联合机制,通过“种苗、防疫、技术、采购、价格、销售”的“六统一”模式,小农户被稳稳“嵌”入产业链中。
岳阳王鸽产业早已不止“养”这么简单。开发“全鸽宴”“养生鸽汤”等创新菜品,打造40余家主题餐厅;设立王鸽文化博物馆、主题公园,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并推动“岳阳王鸽”制作技艺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

▲岳阳王鸽文化博物馆。(图源:岳阳日报)
此外,依托“实体+电商”双轮驱动,每天经由电商销售的鲜鸽就达2万羽,打通了从“好产品”到“好收益”的最后一公里。
一只鸽“带飞”2万多户
2023年,岳阳县长湖乡白羊村投资450万元创办村集体鸽业养殖场——白羊飞翔鸽业。这笔钱来自村集体积累、干部群众自筹和银行贷款。去年9月,养殖基地正式投产。
如今,6000对鸽子在咕咕声中成长。每隔六七天,就有一批肉鸽发往长沙,大约能卖出15万元,抛除成本后,每个月的净利约为6万元。
负责该项目的村干部刘聪说:“明年上半年规模将扩至一万对鸽子,为全村走出一条致富新路。”

10月27日,2025环洞庭湖(岳阳)农产品博览会暨“岳动长三角”产销对接大会上,岳阳王鸽产品吸引观展者驻足关注。
据了解,2024年,全县参与“233”模式的村集体平均增收12万元。
正是在“233”模式的推动下,2024年,全县种鸽存笼量达255万对,乳鸽出笼超4700万羽,种鸽存笼量和乳鸽年出笼量,均较2020年模式推广初期有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岳阳县持续推动鸽业走向规模化、智能化、产业化。比如,全县建成5万平方米智能鸽舍,建成湖南省唯一A类肉鸽专业屠宰场,配套一万平方米深加工车间,开发即食、速冻、滋补三大产品线……
数据显示,岳阳县鸽业链条已吸纳2万余人就业,带动2.02万户农户入链,户均年增收2.6万元。

▲岳阳王鸽产品。
为了让产业生态“飞得更稳”,岳阳县成立由县委书记牵头的工作专班,整合多部门资源,形成了“全县一盘棋”推进格局。
目前,全县已发展鸽业相关企业、协会、合作社300余家,获评湖南省首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岳阳王鸽还成为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3年入选全国首批“土特产”名录,2025年跻身全国星级“土特产”推介名录。

▲岳阳王鸽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如今,岳阳王鸽综合产值超过20亿元。未来,岳阳县计划发展鸽肉预制菜生产线,拓展电商与出口渠道,力争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亿元。
“小农”如何找到致富“金钥匙”
岳阳王鸽已成为当地拳头产品,其产业发展不乏启示。
助力“小特产”迈向“大产业”。岳阳县总结出了王鸽产业适度规模经营的“233”密码,其探索很有价值。
这组“密码”不仅对农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能助力岳阳王鸽从地方“小特产”更好迈向现代“大产业”。众多农户的参与,才能构建起“公司+农户”“养殖基地+加工处理”这种产业化的组合。
除了养殖,近几年,岳阳县在水稻种植上,也摸索出了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即夫妻2人种双季水稻100多亩,每年纯收益10万元以上。目前全县共发展水稻“211”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超过1500户。

▲种植双季稻的岳阳县高标准农田。(吴公然/摄)
这种探索越多,就能破解更多的农业发展“密码”。
让“小农”找到致富“金钥匙”。最新一次的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大国小农”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小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90%。
农户经营规模小,一年下来从田间地头获得的收入不多,这是导致很多农民外出打工的重要原因。
而适度规模经营,不失为让“小农”找到致富“金钥匙”的好方法。
岳阳王鸽“233”模式的成功,不在于规模之大,而在于模式之实。它精准匹配小农户的能力边界,通过政策赋能、龙头带动、要素支撑,让小农户从产业“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
更重要的是,“233”这种模式能让农民在农村“留得住”,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岳阳县优创王鸽深加工基地。(陈杰/摄)
适度规模经营需要更多“顶层设计”。在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所著的《湘村调查(2025)》一书中,专门有一章介绍“推动湖南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
文章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推动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
文章认为,农业现代化并非简单等同于经营规模的扩大。只有顺应农业生产规律,合理把握经营规模的度,才能取得最佳效益。
从省级区域来看,目前对于“适度”还缺乏明确的标准和政策引导。
因此文章建议,在省级层面制定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指导标准,具体来说,有四种模式,即种植业、养殖业、种养结合、农旅结合。同时,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对适度规模的引导和支持。
从这个角度来说,岳阳王鸽“233”模式,具有很强的样本价值。

一审|唐炎林 王嫣

二审|周逸峰

三审|肖世锋

本文由观潮的螃蟹原创,转载请注明。
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本周热文
  • 石门红了

  • 解读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发布会“划重点”,央媒连夜“敲黑板”

  • 郴州这个“花甲”小区何以青春飞扬

来源:观潮的螃蟹

作者:观潮君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三农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