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还没亮透,岳阳县杨林街镇的鸽农任林夫妇就打着手电,轻步走进鸽棚捡鸽蛋。他们家的鸽棚,平均每天孵化量达180多只。经过精心喂养后,乳鸽便可出栏上市。如今,夫妇俩不用再外出打工,存栏3000对的种鸽养殖场被打理得井井有条。在岳阳县杨林街镇也有养殖基地的湖南全民鸽业有限公司,刚刚在上周入选岳阳市工商联发布的《2024年度“岳阳民营企业50强”建议名单的公示》。这家深耕鸽业的企业,连续两年上榜“岳阳民营企业50强”。民间素有“一鸽胜九鸡”的说法,岳阳王鸽是全国唯一以鸽子为主导的“一县一特”产业。从农家院落到现代产业集群,岳阳王鸽的发展链条上,除了任林夫妇和湖南全民鸽业有限公司这样的经营主体,其实还有一串“密码”。“夫妻2人,养殖3000对种鸽,年收入超30万元。”这组“233”密码,正是岳阳县破解农业适度规模难题的核心“公式”。据《岳阳县志》记载,当地肉鸽养殖起步较早,20世纪80年代初期便已“养且成一时之风”。近年来,岳阳县将鸽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大力推进。三百六十行,行行有“适度”。对养鸽来说,3000对正是那个“黄金数字”。“这一数字并非凭空设定,而是反复测算的结果。”岳阳县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志展示了一份效益分析表——对于小农户养殖单元而言,规模小于2000对,效益上不去;超过5000对,管理就跟不上了。3000对,正好卡在规模效益曲线的峰值点。作为县里首批“吃螃蟹”的养殖户,岳阳县杨林街镇王安村的万亚雄算过一笔账,印证了“233”适度规模养殖模式的含金量:3000对种鸽,年均可产乳鸽约6万羽,每羽乳鸽净利润4~5元,单靠乳鸽销售,就能实现年收入24~30万元。2023年,万亚雄养鸽纯收入达43万元,2024增加到45.2万元。而在2019年前,他还在长沙工地打零工,年收入不足5万元。“养鸽比打工强太多”,这是万亚雄的真实感受。文章开头提到的任林夫妇,他们去年纯收入也超过了30万元。“233”模式自2020年推广以来,已覆盖岳阳县15个乡镇(街道),带动2000余户农户直接增收。一是劳动力精准适配。以农村夫妻为养殖单元,工作时间灵活,无需雇工,显著节约人工成本。二是闲置资源盘活。改造闲置猪场、校舍等当鸽场,建设成本仅为新建的1/3,省钱又省心。三是风险有托底。县财政整合乡村振兴资金600万元,设立1000万元专项基金,重点补贴标准化鸽舍建设;政府联合银行、保险公司推出“王鸽贷”“种鸽保险”等特色金融产品;通过专用饲料研发、标准化鸽舍推广,养殖门槛一降再降。“233”不只是一组简单的“密码”,背后有一套环环相扣的产业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