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北纬30°的神秘地带,湖南省石门县藏着一片“柑橘天堂”。这里出产的柑橘果肉晶莹、酸甜爆汁,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更远销海外。然而,石门柑橘的独特风味并非偶然,它背后是一套严密的“生态密码”——壶瓶山的屏障、澧水河的滋养、富硒土壤的馈赠,以及坚守“不打蜡、不催熟”的绿色誓言。红网将从自然禀赋、种植智慧与科技赋能三大维度,揭开石门柑橘的品质传奇。
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胡丹 通讯员 唐鹏程 石门报道
在追求“快”与“量”的现代农业浪潮中,石门柑橘却选择了一条“慢”与“质”的回归之路。
这里的果农们,世代传承并践行着一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种植智慧,并用一个朴素而坚定的“绿色誓言”,守护着柑橘最本真的风味与消费者的健康信任。
“树上成熟”是一场关于风味的耐心等待
在石门县万选供应链的厂房里,负责人万丽妮正在流水线旁监督分拣。
“不打蜡,这是我们的底线!”万丽妮拿起一个果皮略显粗糙的柑橘,“市面很多柑橘会打蜡增亮,但我们坚持让果实保持最自然的状态。这样的柑橘保鲜期可能稍短,但风味纯正。”
当记者走进秀坪有机肥橘园时,果农覃大姐正麻利地剪下一个个金黄的果实。她随手剥开一个递给记者:“尝尝,这是完全在树上成熟了的。”
一口咬下,浓郁的柑橘风味瞬间充盈口腔,果肉细腻无渣,汁水奔涌。这与市面上某些提前采摘、口感寡淡的柑橘形成鲜明对比。
“我们坚决不早采,”覃大姐的语气斩钉截铁,“橘子像人一样,没到日子就摘下来,味道肯定不行。我们的果子,一定要等到颜色、口感都达到最佳状态才采。别看晚上市几天,但味道是天差地别。”
农业农村部柑橘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检测数据印证了这种坚守的价值:霜降后采收的石门柑橘,糖度可达12-15°,酸度保持在0.6-0.8%的完美区间,形成令人回味无穷的黄金糖酸比。
田间“巧”方法 绿色“大”智慧
在石门的橘园,满山翠绿中点缀着些许明黄。走近细看,这些黄色并非早熟的果实,而是一片片精巧悬挂的粘虫黄板。记者发现,这里的害虫防治,充满令人惊叹的生态智慧——他们正用一系列“绿色兵法”,最大限度减少化学农药,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郑家望笑着说,在橘树枝杈间,除了黄板,还悬挂着一个个形状各异的诱瓶。这是针对不同害虫特性设下的“个性化”陷阱。对于危害甚大的柑橘实蝇,石门全县推广了“一诱一捡”集成技术。“一诱”是在害虫产卵期悬挂诱蝇球和性诱剂诱瓶,模拟果实形状和性诱剂气味,吸引并诱杀成虫;“一捡”则是在果实成熟前开始及时捡拾处理虫落果,杜绝幼虫入土化蛹,从源头掐断下一代。
在新铺镇金溪合作社的橘园,树下并非传统的“寸草不生”,反而长着一层茂密的绿草。这并非疏于管理,而是一项精心设计的“生草栽培”技术。
合作社负责人金总抓起一把草解释道:“我们特意引进种植了苕子,不仅能有效控制恶性杂草,还能为捕食螨提供栖息的场所。”捕食螨,正是柑橘红蜘蛛的天然克星。通过生草栽培,他们为捕食螨、瓢虫、草蛉等害虫天敌提供了稳定的栖息地和食物源,建立了一支长期“潜伏”在橘园里的生态部队。“以前红蜘蛛爆发就打药,现在天敌多了,它们自己就慢慢维持了平衡,农药用量自然降下来了。”这招“以草养螨,以螨治螨”,巧妙地将害虫压制在可控范围内。
“养殖种橘”:小循环里的大生态
在三圣乡,记者看到了经典的“畜-肥-果”绿色种养循环模式。
养殖户将收集起来的猪粪、鸡粪统一运送到区域性的有机肥处理中心。在这里,粪便通过集中堆放处理,经过高温腐熟、杀菌、除臭等一系列工艺,被加工成安全、稳定、无害的优质有机肥。这个过程彻底杀灭了粪便中的病原菌和虫卵,去除了异味,使其从“生粪”变成了果园可以直接使用的“熟肥”。这些“量身定制”的有机肥被施用到柑橘园中,便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这可真是宝贝!”株木岗合作社老高说,“用这个种出来的橘子,果实口感好、风味醇厚,而且土壤越来越疏松。我们化肥用得越来越少,成本低了,果子品质反而更好了。”
这种种智慧,最终都凝结于那句“不打蜡、不催熟”的誓言。郑家望说:“我们相信消费者更愿意吃到果实最自然的状态。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每一颗石门柑橘,都带着阳光的味道自然成熟。”
石门的种植智慧,核心在于“尊重”——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土地伦理,尊重消费者。这份看似“笨拙”的坚守,背后是石门果农对品牌的珍视和对土地的深情。这份诚信与匠心,是石门柑橘在激烈市场中赢得人心的“软实力”,也是其品质传奇中最为动人的篇章。(图片由石门柑橘办提供)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胡丹 唐鹏程
编辑:黄刚
本文为三农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