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周思妍 长沙报道
在湖南省东北部的洞庭湖平原上,岳阳县曾是全国闻名的生猪调出大县,却也一度为畜禽粪污所困扰。如今,这里却走出了一条从“污染”到“资源”的转型之路——畜禽粪污不再是环境的负担,反而成了绿色农业的起点。

岳阳县现代养殖园区粪污集中收集处理系统。
规划先行,绘出绿色发展“路线图”
这一切,源于一场始于规划的变革。岳阳县率先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推动畜牧业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精准匹配。随后,《岳阳县畜牧业发展规划》与《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相继出台,为这场绿色转型装上“双轮驱动”——既指明产业发展方向,也守住污染治理的底线。
机制创新则为这场变革注入持续动力。“五个一”工作机制与“四个一”服务机制在这里落地生根。县长挂帅,部门联动,乡镇落实,形成“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责任闭环。绿色发展不再是口号,而是一张清晰的“施工图”,一场上下联动的实践。
走进如今的岳阳县现代养殖园区,传统养殖场粪污横流的景象已成历史。取而代之的,是粪污收集池、沼气工程、有机肥生产车间串联起的循环链条。通过“种养结合、集中处理、就地利用”的模式,畜禽粪污完成了从“污染源”到“资源库”的蜕变。
2024年的数据见证了这场变革的成效:全县处理畜禽粪污184.5万吨,生产生物天然气776万立方米,有机沼肥30万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1%,远超省级83%的目标。曾经令人头疼的污染难题,如今化作清洁能源与优质肥料,反哺着这片土地。

岳阳县乡镇养殖场视频监控系统。
智慧赋能,构建长效监管“新格局”
即便是最难处理的病死畜禽,也在这里找到了新出路。岳阳县构建的“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平台监管”的无害化处理体系,让2024年处理的5.2万头病死猪和400余吨其他畜禽,变身为肉骨粉、工业油脂等工业原料,实现了资源的全量利用。
在长湖乡、新开镇、柏祥镇等乡镇的智慧监管平台上,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就能对各个养殖场的粪污暂存池、运输车辆运行情况了如指掌。这套“互联网+监管”系统,如同给监管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破解了偏远地区监管难、收集不到位等老问题。
科技赋能之下,长效监管从理念走向现实。岳阳县建立起县、乡、村三级网格化监管体系,明确养殖户的主体责任、乡镇的属地责任、部门的监管责任。从“短期整治”到“长效管控”,这里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迈入了智慧化、精细化的新阶段。
畜禽养殖与环境保护并非对立关系,关键在于找到平衡发展的路径。从“被动治理”到“主动谋划”,从“末端处理”到“全程控制”,通过规划引领、机制保障、技术支撑、智慧监管“五轮驱动”,“岳阳模式”正为同类地区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来源:红网
作者:周思妍
编辑:李丽璇
本文为三农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