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南县站8月4日讯 夏日炎炎,瓜果飘香。南县武圣宫镇美隆村美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辣椒基地里,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工人们有的在采摘辣椒,有的把辣椒往三轮车上装车。“等地里的蔬菜全都采摘完了,再好好陪家人出去玩一趟。”正在现场指挥工人们的张先楼一边擦汗一边说,“如果是当年,出去旅游这样的事情想都不敢想,最常想的是家里仅有的几亩地不受旱涝,两个孩子的学费能凑齐。”如今的张先楼是美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几大股东之一。
十八大以来,武圣宫镇推出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大力扶持蔬菜种植产业。张先楼积极响应,与村里其他几名村民一起投资,于2014年成立美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短短三年,张先楼依靠蔬菜产业实现脱贫致富,房子、车子、存款都有了。
“其实,像张先楼这样尝到甜头的大有人在。”美隆村村支书罗长泉感慨颇深,“过去大家都穷惯了,麻木了,干农活也带着盲目性,不积极寻求突破,用打牌闲聊打发日子的人比比皆是。现在碰到了这样一个好产业,大伙看到了希望,男女老少齐齐投入蔬菜生产中,打牌的、懒惰的没有了,不管是自营种植蔬菜还是在合作社务工,大伙都有了可观的收入。”
罗长泉介绍说,美隆村三个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蔬菜种植面积近6000亩,蔬菜种类既有红菜苔、白菜苔、榨菜等冬季蔬菜,又有豆角、辣椒、冬瓜等夏季蔬菜,产品直接销往长沙、广州、上海等外地的农贸市场。合作社今年夏季蔬菜单季的平均亩产量预计为2600公斤,平均亩产值预计4000多元,有些蔬菜亩产量近3200公斤。合作社采用“豆角—榨菜”等冬夏季蔬菜轮作模式后,一年的平均亩产值可达9000多元,采用“稻—菜”轮作模式,与纯粹种植水稻相比,每亩地一年的效益可增加4000元以上,土地得到了高效合理利用。
除了美隆村,武圣宫镇的其他村近年来都在大力发展“菜园子”。全镇依托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打造蔬菜种植基地,采取土地流转、示范带动、政策扶持、技术支持等措施,形成了生产、储存、运输、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体系,既拓宽了当地农民就近就业的渠道,又为贫困户们指明了一条脱贫之路,蔬菜产业也成为武圣宫镇精准扶贫的主导产业。
“全镇现在共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24家,规模较大的有8家,从产业发展、精准扶贫上来讲,这些合作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就2016年来说,这些合作社吸纳就近就业农户近2000户,贫困人口近1100人。扶贫途径找准了,扶贫的效果才会好。”武圣宫镇经管站站长罗小河说道。
罗小河的话在沿河堤村村民王政桃的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之前王政桃一家人的生计全指望着八亩庄稼的收成,妻子罹患子宫癌后,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王政桃一家成为实实在在的贫困户。前年,王政桃将八亩土地流转给了东堤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他本人则到合作社务工。“我到合作社干活,劳务费是每天120元到150元不等,每日现结,每月能有将近四千的工资,再加上每年五六千的土地流转费,一年的收入能有四万呢,比过去好多了。”说完,王政桃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
从武圣宫镇扶贫办了解到,全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4年年初的3308人到2017年7月底为节点的1378人, 几年时间里有1900余人达到脱贫标准,其中依靠蔬菜产业实现脱贫的人口近1500人。武圣宫镇党委书记卿云表示,扶贫攻坚战役是艰巨的,当下必须要转变扶贫方式,走出一条“造血式”扶贫之路,把发展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主攻方向,通过实施优惠政策、改善生产运输条件等方式重点扶持蔬菜规模种植等现代农业产业,帮助贫困户找到脱贫致富的门路的同时又为贫困户减轻后顾之忧。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刘郁蕾
本文为三农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