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把心血凝聚在复绿的田野上

来源: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作者:罗有良 编辑:李丽璇 2022-03-04 14:12:35
时刻新闻
—分享—

脚踏泥土知忧患

1997年6月,聂军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参加工作,发挥专长被安排在植物营养室工作。肥沃的土壤是植物健茁生长的基础,提高土壤肥力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长期施肥定位试验是研究土壤培肥技术的基础。聂军刚上岗就一头扎进了始建于1981年的望城长期定位试验站。实验站建在田间,不管严寒酷暑、风吹雨淋,每天都要走进田间,脚踩泥土,进行多点观测、调查、记录,回到站后进行分析、整理,调整试验设计。实验站没有完善的生活设施,一日三餐也只能自己制作。常常是靠吃方便面、烤馒头、饼干饱腹。根据实验需要,2008年开始又奔波在新建的南县、赫山区、长沙县一批绿肥高效生产与利用定位试验群中。

一组组田间观测的数据,一次次大田试验的结果表明:自农用化学品大量投入以来,有机肥投入不足致使耕地质量下降。水田大量施用化肥,氮的当季利用率仅为30-35%,磷的当季利用率仅为10-20%,化学农药利用率不足30%。化学氮磷肥料的长期施用,造成土壤酸化和盐渍化,使某些重金属处于易被农作物吸收的离子状态,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加重,致使农产品重金属超标。稻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土壤微生物种群锐减。稻田“瘦、粘、浅、酸、毒”等问题凸显。20多年的坚守,不断深化了对土壤肥力变化动态的了解,从而产生了对土壤基础肥力不断下降的忧患意识,同时增强了遏制土壤肥力衰减的责任担当。

倾心走上复绿路

土壤肥力下降是个世界性难题。发达国家采取的休耕、种养轮作等土壤培肥方式不符合人多地少的国情省情。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形成了培肥土壤的传统耕作制度与丰富经验。实践经验与实验结果表明,恢复与发展冬季绿肥生产已成为提高我省水田土壤肥力,推动水稻绿色生产的紧迫任务。严峻的现实让聂军团队踏上了艰苦的“复绿”之旅。

经过田间调查与对比试验,在多类传统绿肥中选定紫云英即红花草籽为最佳研究培植重点。在研究培植初期,种子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首先必须解决的是紫云英品种的适应性。经过调研,反复讨论,确立了“早花、适产、耐迟播、高养分积累”的紫云英品种培育新路线,先后选育并认定了“湘紫”系列紫云英新品种4个,盛花期在3月中旬至4月初,与双季稻无茬口矛盾,氮积累量每亩可达4公斤,可满足早稻需氮量的50%以上。同期全国共认定紫云英品种9个,而且“湘紫”系列品种的固氮效率和生物产量在南方稻区均表现很好。有了品种,还得有商品化的种子。根据湖南的特点,建立了紫云英提纯复壮技术,构建了紫云英循环留种免播扩繁技术,研制出紫云英增花壮籽叶面肥等系列种子产量提升和保障技术体系。

针对绿肥单独培肥土壤不能很好满足现代水稻高产营养需求的问题,应用绿肥--稻草碳氮共济、绿肥--化肥优势互补等技术原理,创建稻田绿肥+稻草协同培肥、绿肥替减化肥、绿肥+缓/控释肥的组合节肥等技术,构建了化肥替减、土壤培肥、水稻稳产丰产的绿肥高效利用技术体系。明确早稻移栽前10天是紫云英最佳翻压时期,探明绿肥+稻草协同培肥地力效果显著,可替代氮钾20-40%,水稻增产12%,氮肥和钾肥表现利用率分别提高15-20和20-25个百分点,提高了稻田绿肥利用效率。

催开红花遍田野

从2005年开始,聂军团队致力于将其成果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在水田冬季大面积推广种植紫云英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是利用传统稻田绿肥生产各个环节劳动强度大、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为了排除推广难题,科研团队跨学科寻找相关科研单位开展协作攻关,研制出绿肥电喷播种机,晚稻收获、开沟一体化、稻田开沟碎土抛撒等装备。建立了稻田绿肥播期延伸和机械干耕等技术,构建了稻田绿肥全程轻简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为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为了用事实证明效果,首先在南县、长沙县建立了稻田绿肥核心实验区。实验团队进入村、组、户宣讲化肥过量施用的危害、冬季种绿肥的好处、成熟的种植技术、轻简机械化生产的方案,使两处实验区水稻田种植绿肥超过万亩面积。随后将其研究成果编印成《绿肥生产利用全程轻简化技术》,该技术被农业部列为2017--2018年全国农业主推技术。

通过核心试验区的带动,水田绿肥生产在全省不断推开。项目推广更是得到了省政府的支持,发出了《关于恢复发展绿肥生产的意见》(湘政办发[2012]108号),不断在长沙市5个县、益阳市6个县、永州市4个县、衡阳市3个县共建立36万亩稻田绿肥样板示范区。项目技术成果和技术模式在全省108个县、市、区大面积推广应用。2005年以来开展稻田绿肥技术培训1200场次,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民12万多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8万份,创办省、市级稻田绿肥示范样板209个,召开国家、省、市级绿肥轻简生产高效利用技术观摩会335场次。农业部在湖南省境内累计推广应用面积2000万亩,应用区域减少化肥施用量20-40%,增产稻谷5--10%,节约成本新增产值28亿元。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栽培模式恢复了用地与养地结合的老传统,找到了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复壮土壤的新途径。每到春耕时节,项目区广袤的田野紫云英盛开着满园红花,让三湘大地充满了绿色发展的生机!

来源: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作者:罗有良

编辑:李丽璇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三农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