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培育壮大农村创业创新人才队伍,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乡村振兴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湖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红网时刻开设《乡村追梦人》第三期专栏,展现农村创业创新风采,释放乡村振兴活力,推动三湘大地农村“双创”再上新台阶,携手促进共同富裕,实现新时代“乡村巨变”!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丽璇 实习生 陈高宇 通讯员 彭舒婷 湘潭报道
邓述东(左二)在深加工工厂向调研组一行介绍农产品深加工情况。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湖南百县科技创新十大领军人物、湖南省劳动模范……
很难想象人称“田秀才”的邓述东,近几年陆续获得的这一连串荣誉。
除此,他还有一长溜的大大小小职务。但当问起他的身份,他总是回答:“我是一名农技推广员!”
热衷于科技兴农的他总把“一亩田”挂在嘴边,2017年,邓述东首创“一亩田脱贫模式”,在最小范围的土地里利用科技发挥最大的产值,他的“一亩田”,可以种出十几种特色农业产品,他的“一亩田”,可以做出满满一桌湖南菜。
开耕“一亩田”,走出新路子
邓述东出生在湘潭县的农村里,他深知科技对农业的重要性。带着科学技术回乡的他,立志要用科技带领乡亲们致富。
2010年至2014年,邓述东首创黑、红、紫、绿、白“五彩富硒米”,袁隆平院士知道后,欣喜地为其题词“邓述东先生培育的五彩稻,新奇珍贵质优良”。
2015年,他着手研究“冬季田露天栽培食用菌赤松茸”课题,收集上一季水稻的稻草作为营养料种植一亩田的赤松茸,来年收获完赤松茸后,被菌丝腐化的稻草又是上等有机肥,这种模式不仅增加了产值,保护了环境,还改良了土壤,一举多得。
2017年,他又创新推出“一亩田”脱贫模式。一开始,村民们并不看好这种模式,“一亩田顶多赚个五六百,怎么让我们致富?”3年来,在“稻+菇”轮作模式下,每亩综合效益达1万元以上,大批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红利,邓述东因此深得农民群众的信任。
邓述东走出的“一亩田”创新道路,短短4年就推广到全国,甚至尼泊尔、柬埔寨都在学习引进这种模式。正如袁隆平院士所题,“稻草种菇生美味,变废为宝技创新。”
深耕“一亩田”,站稳脚跟子
“我们做农业的,只要每天多坚持两个小时,就能获得巨大的成功”,邓述东心里牵挂的永远都是那一亩田。
2018年12月,在一次指导农户种菇的过程中,他不慎滑入淤泥扭伤了右膝关节,之后整整8个月都不能正常走路,他却仍然下田,也因此落下后遗症,每逢天气变化就难以正常行走。
尽管如此,他仍每天在田地工作16小时,早出晚归,假期也难见家人一面。他生活简朴,在投入农业新科技时不遗余力,向农民承诺,“保底回收助你摘掉贫困帽,市场运作带你致富奔小康。”
“我这台车一年要跑几万公里,现在油费涨价了,工资只够付油费呀”,邓述东打趣地说着,顺手将珍贵的种苗放在车位副驾驶,准备送出去。
有好几次邓述东可以选择更轻松的职业,但他不为所动,深深扎根在农业科技的最前线,他总说“没有技术,农业就没有希望”。思维超前的他将蘑菇和莲子做成干脆零食,将赤松茸和黑土豆做成营养健康的面条;他又根据耕地的不同,开发出“黑花生+赤松茸”“黑土豆+竹荪”“油菜+竹荪”等十多种生态种植模式;探索林下种植竹荪,让农民房前屋后出效益。他把澳洲青虾带到湘潭,又探索各种鱼类养殖方法。他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双手改变土地,科技让他的“一亩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实现了“一亩田,种一次,收两次,养活三个人”。
目前,他又在建设“5G”科技大棚,不断创新把新科技赋能于农业生产,产品的附加价值提高了,农民的生活也越来也好。
邓述东的“一亩田”
精耕“一亩田”,生活添乐子
“春种水稻千斤粮,秋栽蘑菇万元钱”,靠着邓述东带领村民们种植水稻与蘑菇,搭着产品一条龙服务的高速产业链,邓述东指导的1500多户贫困户成功摆脱贫困。
“前年我家种了70亩水稻,秋收后栽蘑菇加工成蘑菇干片销售,收入18万元,我家脱了贫,儿子也脱了单!”射埠镇百水村村民贺光荣高兴地说。
以前,长期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在邓述东稻草种植蘑菇模式下,农户们在几块土地上轮流种植,仅用5到8年就可以把整片土地全部治理一次,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达到治愈土地的效果,使作物长势更好。土地和水源都干净了,农业生产才能一代代的传承发展下去。
“如今在农村里,有的小孩甚至大蒜和葱都分不清楚。等我们这一代人干不动了,下一代不愿干、不会干怎么办?”邓述东一直挂念着乡村发展的未来。
“不仅要搞好学校的劳动教育,又要同时搞好乡村振兴,培养好乡村振兴的接班人。”这是邓述东现在的目标。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邓述东开创了“校农合作教学”模式,构建乡村振兴从孩子着手,从小培育孩子爱农强农意识的特色教学模式。自2018年起在射埠镇中心完小创建校农合作教学基地,把种苗引进学校,作物分班由孩子们种植管理,并专设教学课程,观察生长作物特征和一些农业知识,激起了学生们对农业生产的好奇,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了热爱农业的种子,该模式陆续在湘潭县乌石镇彭德怀红军小学、天易金霞小学,以及雨湖区、韶山市的部分学校推广。截至目前,一年可以“培育”2万多熟知农业知识的学生,受到广大师生、家长的赞赏与喜爱。
“山水田土有产业,春夏秋冬有收获。”这是邓述东为农民履行的诺言,他将继续扎根农村,充分发扬“三牛精神”,做农民的“孺子牛”、科技的“拓荒牛”、基层的“老黄牛”。
深耕一亩科技田,做好一桌湖南饭,让科技的种子深深扎根农村,绽放乡村振兴的宏伟梦想!
相关链接:
来源:红网
作者:李丽璇 陈高宇 彭舒婷
编辑:丁洵
本文为三农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ny.rednet.cn/content/2022/06/13/11383037.html